春節習俗重視家庭團圓 凝聚親情傳承美德
春節不僅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,更在2024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」,反映其重要價值。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、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彭淑敏博士指出,中國傳統社會以家庭為核心,而春節作為一年之始,正是透過一系列習俗來凝聚家庭成員、令親情更加深厚;一家人團聚共慶新春,才是真正的圓滿。這些習俗不僅展現了對家庭團圓的重視,更將尊敬長輩、關愛家人、維繫家庭和睦的精神融入每一個細節,將傳統家庭價值與倫理觀念代代相傳。
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、
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彭淑敏博士
1. 大掃除
「百節以年為首,四季以春為先」,春節雖然是一年之中第一個節日,但其實它橫跨歲末至歲首,其中一個於歲末進行的習俗是大掃除。彭博士指出,早在清代流傳的民謠中已經有「二十七,洗疚疾;二十八,洗邋遢」,在年尾動員家庭成員打掃,掃除污穢、趕走疾病,具有去舊迎新的美好寓意,祈求家人來年身體健康,是守護家人的表現。
2. 貼揮春
類似貼揮春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有記載,通常在大掃除後就會貼揮春。彭博士解釋最早期的揮春是用木製造,稱為「桃符」,用以辟邪、驅走惡運。貼揮春是一家人一同進行,並且會先說一些吉利的說話,祈求為家人催吉避凶、招祥納福。人們會在揮春寫上吉祥字句,象徵美好的祝福,有些揮春亦反映了對家族繁衍的期盼,例如五代同堂、五世其昌、丁財兩旺等。時至今日貼揮春這個習俗仍然受到重視,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「社會實踐、儀式、節慶活動」內。
3. 團年飯
團年飯顧明思義是有團聚的意思,代表一家人齊齊整整吃飯。彭博士指傳統上歲晚吃團年飯前會先敬天地祖先,以示對祖先的尊敬。用膳的桌子會用圓桌,取其團圓吉祥的意思,餸菜亦比平時豐富及帶有美好的寓意,例如會有整條魚(年年有餘)、豬手(橫財就手)、髮菜(發財)等,祈求為家人帶來好運;吃飯時先由長輩起筷,而後輩會向長輩說一些祝福語,體現傳統社會對家庭倫理關係的重視。在現代的華人社會仍然極重視團年飯,父母大清早便會到街市張羅,為家人準備豐盛美饌;一些公司甚至會讓員工提早下班吃團年飯。透過團年飯將家庭成員維繫一起,極具意義。
4. 守歲
在古時,吃過團年飯一家人會徹夜圍爐守歲,並會點起象徵光明的「守歲燭」直至天亮,寓意團圓吉祥。彭博士指守歲習俗在唐代以前已流傳,目的是驅走厄運,祈求家人平安,並有祈求父母長壽健康之寓意。現代社會已很少聽到人們說守歲,但其實這個習俗仍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。現代家庭會在除夕夜聚在一起看電視、打麻將,或者逛年宵、看午夜場,這種過節模式可以說是由傳統守歲演變而來,雖然當中的文化意義容易被淡忘,但仍然是凝聚家庭的節慶活動。
5. 壓歲錢
農曆年除夕夜,長輩會給後輩壓歲錢,這個習俗在清代文獻中已有記載。彭博士說當時的形式跟現在有點不同,古時長輩會用彩色的繩子將銅錢穿成劍或龍的形狀送給家中的小孩,因為「歲」與鬼祟的「祟」同音,所以壓歲錢有壓止不好的東西、驅走厄運、祈求福祿平安的寓意。現今仍有不少家庭依循,以表達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祝福。
6. 拜年、派利是
拜年是後輩對長輩表達尊敬,彭博士說拜年習俗在漢代已有記載,在大年初一後輩會向長輩拜年,說祝賀說話及送上禮物,甚至會下跪敬茶,而長輩亦會向後輩派利是,代表送上祝福。傳統上會先向最親密、輩份最高的長輩拜年,體現長幼有序、親疏有別的家庭觀念。而派利是主要是由已婚者派給未婚人士,代表成家之後身份的轉變,成為家庭的核心成員,肩負照顧未婚家庭成員的寄望,而成家是圓滿幸福之事,故派利是亦象徵分享這份福氣。彭博士認為,在現代社會形式上有所簡化,例如以「團拜」取代逐家逐戶拜年、後輩不再下跪敬茶,但不代表對長輩尊敬關愛之心消失,反而突顯了長幼之間的距離拉近,及長輩對後輩的關愛,關係更親密。
傳統新年習俗承載着對家庭濃厚的情感和連繫,雖然生活方式和社會節奏的改變令部分儀式逐漸簡化,但其核心價值依然不變。通過春節的習俗不僅延續了文化的精髓,也傳遞了尊老愛幼、家庭團結等價值觀。大家在歡度春節時,不妨多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內涵,將重視家庭和親情的美德繼續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