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
春节习俗重视家庭团圆 凝聚亲情传承美德
春节不仅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,更在2024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」,反映其重要价值。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、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委员彭淑敏博士指出,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核心,而春节作为一年之始,正是透过一系列习俗来凝聚家庭成员、令亲情更加深厚;一家人团聚共庆新春,才是真正的圆满。这些习俗不仅展现了对家庭团圆的重视,更将尊敬长辈、关爱家人、维系家庭和睦的精神融入每一个细节,将传统家庭价值与伦理观念代代相传。
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、
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委员彭淑敏博士
1. 大扫除
「百节以年为首,四季以春为先」,春节虽然是一年之中第一个节日,但其实它横跨岁末至岁首,其中一个于岁末进行的习俗是大扫除。彭博士指出,早在清代流传的民谣中已经有「二十七,洗疚疾;二十八,洗邋遢」,在年尾动员家庭成员打扫,扫除污秽、赶走疾病,具有去旧迎新的美好寓意,祈求家人来年身体健康,是守护家人的表现。
2. 贴挥春
类似贴挥春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记载,通常在大扫除后就会贴挥春。彭博士解释最早期的挥春是用木制造,称为「桃符」,用以辟邪、驱走恶运。贴挥春是一家人一同进行,并且会先说一些吉利的说话,祈求为家人催吉避凶、招祥纳福。人们会在挥春写上吉祥字句,象征美好的祝福,有些挥春亦反映了对家族繁衍的期盼,例如五代同堂、五世其昌、丁财两旺等。时至今日贴挥春这个习俗仍然受到重视,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「社会实践、仪式、节庆活动」内。
3. 团年饭
团年饭顾明思义是有团聚的意思,代表一家人齐齐整整吃饭。彭博士指传统上岁晚吃团年饭前会先敬天地祖先,以示对祖先的尊敬。用膳的桌子会用圆桌,取其团圆吉祥的意思,餸菜亦比平时丰富及带有美好的寓意,例如会有整条鱼(年年有余)、猪手(横财就手)、发菜(发财)等,祈求为家人带来好运;吃饭时先由长辈起筷,而后辈会向长辈说一些祝福语,体现传统社会对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视。在现代的华人社会仍然极重视团年饭,父母大清早便会到街市张罗,为家人准备丰盛美馔;一些公司甚至会让员工提早下班吃团年饭。透过团年饭将家庭成员维系一起,极具意义。
4. 守岁
在古时,吃过团年饭一家人会彻夜围炉守岁,并会点起象征光明的「守岁烛」直至天亮,寓意团圆吉祥。彭博士指守岁习俗在唐代以前已流传,目的是驱走厄运,祈求家人平安,并有祈求父母长寿健康之寓意。现代社会已很少听到人们说守岁,但其实这个习俗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。现代家庭会在除夕夜聚在一起看电视、打麻将,或者逛年宵、看午夜场,这种过节模式可以说是由传统守岁演变而来,虽然当中的文化意义容易被淡忘,但仍然是凝聚家庭的节庆活动。
5. 压岁钱
农历年除夕夜,长辈会给后辈压岁钱,这个习俗在清代文献中已有记载。彭博士说当时的形式跟现在有点不同,古时长辈会用彩色的绳子将铜钱穿成剑或龙的形状送给家中的小孩,因为「岁」与鬼祟的「祟」同音,所以压岁钱有压止不好的东西、驱走厄运、祈求福禄平安的寓意。现今仍有不少家庭依循,以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。
6. 拜年、派利是
拜年是后辈对长辈表达尊敬,彭博士说拜年习俗在汉代已有记载,在大年初一后辈会向长辈拜年,说祝贺说话及送上礼物,甚至会下跪敬茶,而长辈亦会向后辈派利是,代表送上祝福。传统上会先向最亲密、辈份最高的长辈拜年,体现长幼有序、亲疏有别的家庭观念。而派利是主要是由已婚者派给未婚人士,代表成家之后身份的转变,成为家庭的核心成员,肩负照顾未婚家庭成员的寄望,而成家是圆满幸福之事,故派利是亦象征分享这份福气。彭博士认为,在现代社会形式上有所简化,例如以「团拜」取代逐家逐户拜年、后辈不再下跪敬茶,但不代表对长辈尊敬关爱之心消失,反而突显了长幼之间的距离拉近,及长辈对后辈的关爱,关系更亲密。
传统新年习俗承载着对家庭浓厚的情感和连系,虽然生活方式和社会节奏的改变令部分仪式逐渐简化,但其核心价值依然不变。通过春节的习俗不仅延续了文化的精髓,也传递了尊老爱幼、家庭团结等价值观。大家在欢度春节时,不妨多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,将重视家庭和亲情的美德继续传承。